「安靜離職」的心聲
最近常看到社群媒體談員工的「安靜離職」和企業主的「安靜解僱」,雖然這並不是什麼新鮮事,但我很佩服媒體抓住時機傳達年輕世代創造新詞表達員工心聲,吸引閱聽眾的目光。一開始我也好奇「安靜離職」的意思,後來循報導查找才發現它來自TikTok,一位來自紐約年輕工程師 Zaid Khan在影片中表達他對於「安靜離職」的心境和定義(影片連結https://reurl.cc/eW55AQ),安靜離職並非真的離職,而是說「一個人放棄在工作中超越自我的想法,也不再用外在的生產力來定義自己的價值,而且工作也不等於生活。」
社會文化與世代思維交互建構
因為社會文化變遷和科技進步,世代交替之下,人們對工作與生活的定義也大不相同。過往一群中壯年階段的五、六年級生在朋友聚餐閒聊時,每當身邊有人怨嘆認真努力卻不被主管/老闆看見,不被公司重用,旁邊的好友可能會安慰的說:「幹嘛那麼認真!你就把該做的事做完,下班時間到了,就下班!」「我們公司的誰誰誰上班都打混摸魚,老闆也不盯他,薪水領得比我還多。」後來青壯年的七、八年級生在職場面對類似的情況,朋友相聚照樣譙,譙老闆也比大聲,但譙完之後,他們還是會回到自己身上,衡量心理感受工作投入與報酬對不對等,心理的比較就像蹺蹺板,總要找到一個相對平衡的位置。
尋找心理平衡感
大部分的工作者都希望自己的努力不僅被主管看見,也要被肯定(不管是口頭鼓勵,還是加薪或頭銜晉升),還要有被同事支持的存在感。如果這些需求想要卻得不到,時間久了,人很自然的就會在心裡發酵感到倦怠、疲乏或無望。既然在工作得不到賞識或懷才不遇,心理平衡感走位,人們就會開始尋找新的因應策略,好幫助自己找到新的心理平衡感。於是新的因應策略可能就是「上班做完份內事,下班過我想要的生活。」其實把上下班的界限拉出來,有助提升幸福感,尤其生活在數位時代或後疫情時代,我們的工作與生活常不太有界限,工作跟著數位裝置走,線上工作/居家上班往往比實體上班更累!如果我們遇到的主管/老闆又因為看不到部屬,就懷疑部屬沒有認真工作,那雙方就會更心力交瘁!因為除了勞心勞力在工作投入,還要多花心思應付猜忌與生存保衛戰。一個團隊若出現主管/老闆疑心重,部屬感到不被信任,那就難怪勞雇關係緊張,團隊士氣低落並常常陰霾低氣壓。這時如果上面的主管/老闆還喊著公司目標、業績和生產力,那很可能會曲高和寡。
補償心理與報復心理
反思「安靜離職」,我看到員工行為或態度的展現從主動投入工作到消極被動的只做自己認為責任範圍的事,但很可能反映的是員工的負向情緒,例如:失落、自卑、自責,懷疑自己的能力,又或是太有優越感,覺得主管/老闆無眼心盲,看不到我的價值與重要性。面對心理感到的不公平/不平衡,有些人會以補償心理來因應負向感受,例如:我的薪水只有多少,所以我把份內的事做完,下班就走人,然後去運動健身或上課,或回家陪老婆和小孩。反之,有些人會出現報負心理,像是工作心不在焉、常出錯、工作品質下降,又或是使用藥酒飲導致另外的成癮問題。報負心理往往導致結果與期望距離更遙遠,甚至還可能丟掉工作。
主管/老闆也要覺察與同理
員工行為或態度反映心理的負向感受或是對工作與報酬感到不公平,老闆或同事難道就看不出來嗎?其實也不盡然,只是主管/老闆和員工所站的位置和扮演的角色不同,如果主管/老闆或同事多一點同理心,時常關懷、鼓勵成員,或許就能即早覺察同事之間工作行為或工作態度的轉變。一旦嗅出團隊氣氛異常,就要適時找對人、找對問題,溝通和因應,才能適時留心留才。不然時間拉長,員工之間的負向心理交互影響,團體動力從補償心理位移到報復心理,肯定會對整個組織效能大打折扣。
勞雇之間的生存保衛與阻抗反制
「安靜離職」與「身體耗竭」或「燃燒殆盡」(burn out)不同,前者是在工作上被冷落、被忽視或被孤立,後者是工作負荷大於身體負荷,像是工時過長導致過勞。當媒體把「安靜離職」和「安靜解僱(Quiet firing)」相提並論,很容易讓人連想勞雇雙方的對抗與反制,好像一方在保衛自身權益,另一方在阻抗反制。當然職場確實有些主管/老闆會用「冷落、忽視、孤立」的態度,例如:直白的告訴部屬,你若繼續留下來也不會有工作發展的機會,或是故意減少工作量、不給升遷加薪等等,讓部屬不想去上班或上班感到內心煎熬,然後就自請離職,這就正好符合主管/老闆的心意。這種狀況常是主管/老闆認為部屬的工作表現與職務要求有很大的落差或是個人偏見導致,但有些主管/老闆又不想擺明做壞人,或是想為公司省付資遣費。所以,用一種剝奪資源/權益的方式,像是把原有工作轉給他人,讓部屬心理產生不安與焦慮,然後心理壓力迫使員工想騎驢找馬或是先離職再找新工作。有時也是看誰比較氣長待得久,或是能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濶天空,也許不久主管/老闆終於擦亮眼睛,看到員工的努力付出,發現其實你也很不錯,又或者你動作快的先找到工作提離職走人,再不然就是拿到資遣費再重新找適合的工作。
社會支持與自我照顧
不論你選擇「安靜離職」或是重新找尋工作與生活平衡的因應與安適,重要的是給自己時間,拉出上下班界限後,重新定義什麼是「上班完成份內工作」。「上班完成份內工作」可能包括維持良好的工作品質和生產力,雖然不求績效表現在最前面的5%~10%,但至少也是公司的中流砥柱40%~60%,並且維持一定的工作水準。然後下班去做有益身心健康或提升幸福感的活動,像是健身運動、追劇、進修、閱讀、聽音樂、學烘焙或學正念減壓等。最後有交心能吐嘈或一起幹譙心理話的朋友是很重要的社會支持,如果自認為身旁沒有適合談心的人,找心理專業的助人工作者諮詢、輔導或諮商也是選項,因為學習自我照顧也是幫助我們找到工作與生活安適很重要的能力。
Blogger
https://talentroots.blogspot.com/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atalentroots
痞客邦 https://talentroots1225.pixnet.net/blog
Copyright © TalentRoots 2022版權所有